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股市配资网
8月21日,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西玉河村,记者看到,总建筑面积超6万平方米的国家级文化工程——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故宫北院区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建设,目前已陆续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并进入机电安装与装饰装修阶段,预计2026年5月竣工。其科技赋能、绿色低碳等建造特点正是今年服贸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所倡导的行业新生态。
这座宏伟建筑的诞生,源于一个迫切的需求:故宫博物院现有空间已难以容纳超180万件珍贵文物,大量瑰宝深藏库房难以展出。北院区的建设,正是对故宫现有规模与功能的重要拓展与完善。未来,它将与故宫本院优势互补,实现对文物藏品和古建筑群的完整保护。
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故宫北院区南面临水、北侧叠山,如一颗明珠镶嵌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区,与周边古迹遗存遥相呼应,延续着深厚的历史文脉。北院区拟建成文物展示用房、文物修复用房、文物周转库房以及园艺中心等。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沙盘,金色屋顶建筑为文物展示用房。文汇报记者 李扬 摄
从设计之初,北院区就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北院区最为宏伟的建筑当属文物展示中心,它遵循中国传统“殿、堂、舍、院”建筑格局,精心设计层檐叠峰、歇山坡屋面与香槟金色铝板屋面,特别是呈现了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个屋脊的造型,传承六百年紫禁城建筑基因。
然而,这不只是一次传统建筑的复刻,更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面对文物展存与修复的超高标准要求,建设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攻关。
项目集成应用了10大项32子项建筑业新技术,多项创举令人瞩目。上海宝冶团队研发的“低碳长寿命纤维补偿收缩自愈混凝土”,通过减少30%水泥用量并植入自愈技术,使建筑能自动修复0.6mm裂缝,抗冻融循环达350次。中建八局创新应用的“皮肤式”丙烯酸防水涂料,采用“两布六涂”工艺实现与结构同寿命的防水性能,解决了传统建筑渗漏顽疾。
“文物修复用房大楼的地下共有三层,其中有36个独立空间将作为文物库房,每个库房面积200至300平方米,因此防水防潮成为关键环节。”上海宝冶集团故宫项目技术经理陈鹏介绍,为此团队将传统防渗漏工艺与现代“电渗透防潮除湿技术”结合,创新了无损结构高性能电渗透防潮除湿系统,有效保证混凝土墙体干燥,为文物创造稳定的保存环境。
项目还研发了文物展存大空间恒定环境控制技术,通过AI驱动的预测性控制、分区独立精确控制,实现了文物库房温度±1℃、湿度±5%的极小波动控制,为珍贵文物提供了精准保护环境。
“文化方舟”让更多瑰宝走出库房
建成后将对公众开放的文物展示用房,总建筑规模超过6万平方米,展览展示空间近3.5万平方米,包括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每年预计展出2万到3万件文物。
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一面红色的幕墙“样板”格外显眼。中建八局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现场负责人刘朋朋介绍,团队经过上百次调试,才最终将故宫的同款红色“平移”到北院区。“这个幕墙在材质和功能上都有所创新,它不易褪色,具有极高的强度、韧性和耐久性,抗风、抗震能力出色。”
目前,故宫北院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上海宝冶集团负责的包含文物修复用房及办公服务用房的一标段,已全面完成主体结构与二次结构施工,进入机电安装与装饰装修阶段。中建八局负责的包括文物展示用房在内的二标段,也已进入装饰装修施工阶段,预计2026年5月竣工。
作为故宫博物院“一院两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的将来,北院区这座集文物修复、科技保护、展示传播于一体的“文化方舟”股市配资网,将让更多国之瑰宝走出库房、焕发新生,为公众呈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故宫文化世界,让六百年紫禁城文脉绽放更璀璨的光彩。(文汇报北京8月21日专电)
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