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开平市赤坎镇股市配资网,潭江水无声流过一座碉楼的基座——南楼。走近赤坎南楼,只见斑驳的墙体上密布弹坑炮孔。
这座1913年由华侨、侨眷出资兴建的碉楼历经百年风雨,已成为侨乡人民英勇抗日的历史见证。
1944年6月,开平第三次沦陷后,赤坎司徒四乡自卫队设队部于南楼。侨居南洋的司徒煦与同乡兄弟司徒遇联络,联合爱国侨胞20多人毅然组成抗日志愿队回国杀敌。两人回国后,参加司徒四乡自卫队南楼中队。
1945年7月16日,日军为打通雷州半岛至广州的水上撤退路线,兵分三路直扑赤坎,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赤坎沦陷。驻扎在南楼的自卫队队员,用步枪、轻机枪和土炮向日船轰射,击沉日汽艇3艘,射杀溺毙日、伪军百余人。
次日晚上,日军分陆路和水路包抄南楼,战斗正式打响。北楼的自卫队队员在敌众我寡又无援军的情况下,自行撤退。固守南楼的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丙共7名自卫队队员自愿留下凭楼坚守。
当时,南楼内只有30多斤粮食,食水短缺,弹药有限。7名队员前后坚守共10天,哪怕弹尽粮绝、救援无望,也没有动摇他们的决心。
7月25日,久攻不下的日军竟公然违反国际公约,灭绝人性地用毒瓦斯炮弹炮轰南楼。七位钢铁铸就的躯体,在毒烟中渐渐失力、倒下……
被俘次日,牢狱之中。日军的利诱与威逼换不来七位壮士的半句屈服。七位壮士双目圆睁,大骂日军,最后英勇就义,后被誉为“南楼七烈士”。
南楼七烈士雕塑 熊毅 摄
【新貌】
江门开平赤坎年引流超350万游客,昔日战场变身大湾区文旅新地标
战场变剧场,侨乡焕新景
站在19米高的南楼前,江门开平市赤坎镇南楼村村民司徒汉池老人轻轻抚过墙体上深浅不一的弹孔:“1945年7月,我叔司徒煦带着六个兄弟,在这座碉楼里死守了整整十天。”八十载光阴流转,这些无声的印记依旧清晰,诉说着那段壮烈的烽火岁月。
弹孔之下,凝聚着七壮士的赤诚。当年,在弹尽粮绝之际,他们用鲜血在墙上写下遗书:“敌人屡劝我们投降,我们虽不甚读诗书,但对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以明了……”这血写的遗书,如今早已融入赤坎的血脉。
“南楼是刻在赤坎人骨子里的记忆。”开平市赤坎镇南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司徒卡斯表示。1999年建成的纪念公园,如今每年接待游客超十万人次。每天清晨,村保洁员关姨都会来擦拭纪念碑:“我们要擦亮这些名字,让后人铭记。”
距离南楼仅三公里之遥,赤坎华侨古镇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蝶变。昔日沉寂的骑楼长廊,如今修葺一新,人流如织。“正式运营那天,街道挤满了游客,街坊们的老房子又活了!”站在长廊下,景区负责人望着穿梭的人群感慨万千。
变化的不仅是景区。红溪村村民关伯在新落成的农贸市场里,支起了售卖马冈鹅等特产的摊位:“以前去镇上得走半小时泥巴路,现在沥青路直通家门口。周末一天能卖出不少!”他身后的赤坎侨小馆内,竹编灯笼暖黄的光晕,映照着新铺就的青石板路,新旧在这里和谐交融。
据了解,日前,古镇活化工程已系统性修缮了六百余座骑楼建筑。“连当年我爷爷亲手刻在门楣上的花纹,都被专业团队原样保留下来了。”在中华西路经营了四十年凉茶铺的张婶,看着自家老宅斑驳的砖墙被精心修复,感慨良多。
为了让历史真正“活”起来,景区打造了红色实景剧目《南楼,南楼》。景区相关负责人带领团队走访了抗战亲历者,将那段悲壮往事搬上沉浸式舞台。“他们义无反顾赴死、凭楼死战的场景,让我真切触摸到了侨乡儿女的家国魂。”来自广州的游女士观剧后,眼含热泪地说。
数据显示,2024年古镇接待游客突破350万人次,红色主题剧目上座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赤坎华侨古镇吸引众多游客 受访者供图
文旅的兴盛,成为驱动全域振兴的强大引擎。赤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深中通道和中开高速赤坎互通的通车,让深圳游客1.5小时即可抵达。”古镇周边已涌现三十多个农文旅融合项目,像鹰村田园综合体的露营基地周末更是一帐难求。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夕阳西下,南楼纪念公园的柏树沙沙作响,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擦拭烈士雕像。不远处,赤坎华侨古镇华灯初上,《火秀》实景演艺的烟火照亮了潭江。“当年叔父们用命守住的家乡,现在真的变靓了。”司徒汉池老人望着眼前的景象,欣慰地说道。
南方+记者 李乾 申红洲
通讯员 何飞彪股市配资网
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